广州 “基哥照哥”:百年球龄拼下全运会群众羽毛球首金
10 月 26 日上午,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的羽毛球网前,随着 61 岁的李钧照一记精准垫网,羽毛球轻轻落在福建队场地边线内,记分牌最终定格在 24 比 22。55 岁的王明基攥紧球拍跪倒在地,两位来自广州的老将紧紧相拥 —— 他们不仅拿下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羽毛球男双 D 组(55 岁 - 64 岁)的冠军,更将本届赛事的首枚群众羽毛球金牌收入囊中。这对被球友亲切称为 “基哥照哥” 的搭档,用近一个世纪的累计球龄,书写了业余体育爱好者的传奇。
“基哥” 王明基来自番禺区,“照哥” 李钧照家住海珠区,两人的羽毛球缘分都始于年少时的 “夜粥” 训练,但都因天赋受限未能走上专业道路。可这份热爱一坚持就是几十年:王明基打了 35 年球,李钧照的球龄更是长达 63 年,广州市业余羽毛球品牌赛事 “市长杯” 的赛场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。对他们而言,羽毛球从不是谋生工具,而是下班后背起球拍的期待,是汗流浃背后的舒畅,是退休后与老友相聚的理由。“以前打完球回家做饭带孙子,从没想过能站在全运会的领奖台。” 李钧照赛后擦拭着奖牌,声音里满是感慨。
zoty中欧,zoty中欧登录,zoty中欧体育,中欧体育(zoty)官网本届全运会是两人首次搭档参赛。作为东道主选手,他们深知肩上的期待 —— 广东队派出 47 人的豪华阵容征战群众羽毛球项目,目标冲击历史最佳战绩。从集训时的清晨热身到深夜战术研讨,两位老人从未因年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。王明基膝盖常年贴着膏药,却每天坚持完成折返跑训练;李钧照转身速度不如年轻时灵活,就反复打磨预判技巧,把 “慢半拍” 变成 “先一步”。教练冯寒说:“他们的训练强度不输年轻选手,这份执着连专业队都佩服。”
决赛场上的较量堪称惊心动魄。面对福建队组合李昆 / 贾雪涛,首局王明基的强力扣杀与李钧照的网前截击形成完美配合,轻松拿下。但次局对手发起猛烈反扑,比分一路胶着至 22 平。关键时刻,李钧照凭借经验预判对手线路,用一记轻巧的垫网打破僵局;王明基则在扑救时膝盖发出脆响,仍爬起来完成关键回球。“不是靠体力赢,是靠脑子活、心跳稳。” 王明基赛后揉着膝盖笑言,这枚金牌比任何业余赛事的奖杯都沉重。
这枚金牌背后,是两位老人跨越八年的坚守。2017 年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羽毛球项目时,李钧照就曾参赛却遗憾失利。八年间,他从未放弃系统训练,即便退休后也保持着每周四场球的频率,球拍一年磨断三根,穿线费就要花上千块。王明基则在四年前的全运会上止步半决赛,他把那次失利的比分记在笔记本上,每次训练前都拿出来翻看。“照哥常说,打球和过日子一样,不怕慢就怕断。” 王明基的话道出了两人的心声。
当颁奖音乐响起,看着胸前的金牌,李钧照想起了八年前的遗憾,眼眶泛起红光:“这枚金牌是给坚持最好的回报,分量重过任何东西。” 王明基则格外珍视全运会的仪式感:“从着装要求到场馆氛围,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真正的运动员,这种荣誉感一辈子难忘。” 他们已经想好庆祝方式:先回家陪家人弥补备战期间的缺席,再请球友们吃饭,发个红包分享喜悦。
这枚首金更成为广东群众羽毛球实力的缩影。本届赛事广东队最终斩获 2 金 2 银,创下全运会群众羽毛球赛开设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,47 名参赛选手中有 4 个项目闯进决赛。从广州社区体育馆清晨五点亮起的灯光,到东莞球馆深夜仍在回响的击球声,这片土地上的羽毛球热情,滋养着无数像 “基哥照哥” 这样的爱好者。正如李钧照所说:“金牌是我们的,但这份荣耀属于所有坚持打球的普通人。”

在全运会这个顶尖竞技舞台上,“基哥照哥” 的胜利撕开了专业与业余的边界。他们没有营养师配餐,没有教练团分析对手录像,却用热爱与坚持证明:体育的魅力从不限于奥运冠军的领奖台,更藏在老人弯腰捡球的背影里,在社区球场的欢声笑语中,在每一个不服老、不认输的拼搏瞬间里。这枚沉甸甸的金牌,不仅照亮了两位广州老将的晚年,更点燃了千万普通人的运动热情。